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迎母親來臺奉養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 我的祖籍是山東諸城縣,民國十八年出生於山東煙台市。自幼經歷中日戰爭、國共內戰,及長為避戰亂而輾轉南下,民國三十八年由廣州來臺灣。
  民國四十二年考取陸軍官校二十六期,畢業後分發軍中,曾隨軍駐防各外島,後入海軍陸戰隊,民國六十四年任職於國防部情次室中校參謀,迄民國七十一年退伍。
  七十六年開放大陸探親,全民歡騰,合於探親規定者紛紛辦理申請。我也急於成行,惟不知煙台老家現況,歷經思考,遂致函煙台市政府,提供我家當年住址及親友姓名,俾便訪尋。惟久無信息。至民國七十八年九月,突接煙台市府紅十字會辦公室來函,告知已尋得余母之現住址:「煙台市芝罘區新建街二四之五號」,並略述余母現況。展閱來函,喜出望外,立即寫信與母親連絡。並通過一次長途電話,確知是母親,遂辦理探親申請,先經香港,於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抵達煙台。
  當見到母親時,母親已九十三歲,余年六十,母子相見已不相識。但瞬間母親當年的身影又顯現在我眼前,似回到了在母親身邊時的童年,感到了母愛的溫暖。我叫了一聲「娘!」從母親眼眸的深處看到了她內心的喜悅,卻也從她的喜悅中感受到了她內心的悲痛。事後,母親告訴我,父親早逝,她一人獨居,以手工維生,年邁後獲公家濟助,惟因思兒心切,常望著窗外天空的浮雲,盼兒歸來,也常看著屋裡所掛我在家時之相片哭泣。四十年來,母親想念我已心碎腸斷,淚水流乾,聞之愧恨不已。
  我在煙台欲接母親來臺灣,須先申請赴香港。在申請期間,曾到煙台各處舊地重遊。一日下午回到了我童年時的家,當走到原所居住的那大院門口時,見院內房屋仍是原建原樣,兩側房屋可供八戶人家居住。我望向院內,想起了當年同住在此的鄰居們相處如一家人,現不知他們各往何方,甚感想念。
  此時院內空寂無人,眼前卻浮現出我童年時與鄰家同伴們在此院內玩樂的情景。彼此青梅竹馬,歡笑聲、喊叫聲,不絕於耳。憶往事如煙,令人不勝唏噓感嘆!注視當年我家所住的那棟房屋,特覺親切,頓時百感交集。我在此屋內出生及長大。當時父親工作在外,母親在此屋撫養我、照顧我,兒笑母心樂,兒恙母不安;擔心兒溫飽,忘卻己饑寒。母親雖未給我富貴,而母愛豐富了我的童年。我站在此院內大門口久久不忍離去,離去時依依不捨。
  為母親申請赴香港獲准後,即與母由煙台抵港,繼之於香港辦理來臺手續,時因春節在即,故與母在香港過了春節後飛抵臺灣,自此祖孫三代同堂。慟母只與我等團聚三年,於民國八十三年壽終,享壽九十七歲。遺憾今生欲報親恩已晚,祈有來生能與母親再續母子緣。
  【作者速寫】王怡波,軍中服務三十餘年,曾任隊職主官及參謀等,中校退伍後經商,並於華梵大學美術系碩士班畢業。
 
(點閱次數:486)